一、实验背景与目的
1.背景: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与其微环境密切相关,包括内皮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类型在肿瘤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准确地模拟肿瘤微环境,研究者们开发了三维肿瘤细胞球状体模型。
2.目的:通过共培养MCF肿瘤细胞球状体与HUVEC细胞,在流体环境下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特别是肿瘤血管生成和转移机制。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
1.细胞系:MCF肿瘤细胞球状体(如MCF-7细胞系形成的球状体)和HUVEC细胞。
2.培养基与试剂:包括内皮细胞生长培养基(ECGM)、磷酸盐缓冲液(PBS)、Accutase细胞解离液等。
3.设备与耗材:µ-Slide I Luer 3D通道载玻片、ibidi流体剪切力系统、标准细胞培养设备(如超净工作台、培养瓶、移液器等)。
三、实验步骤
1.制备3D基质胶(载有细胞球状体)
生成MCF肿瘤细胞球状体,并收集到试管中。
按照特定顺序混合胶原蛋白和其他成分,制备基质胶。
将细胞球状体悬液加入基质胶中,并移入µ-Slide I Luer 3D通道载玻片中。
在37°C、5% CO₂培养箱中凝胶化。
2.接种HUVEC细胞
使用Accutase细胞解离液解离HUVEC细胞,并调整细胞密度。
将细胞悬液加入载玻片通道中,孵育一段时间使细胞贴壁。
3.连接到ibidi流体剪切力系统进行细胞流体培养
将载玻片与ibidi流体剪切力系统相连接,开始进行灌流培养。
在灌流培养期间,按照使用说明书准备ibidi流体剪切力系统,并在储液器中加入适量培养基。
若需进行成像观察,请将载玻片放入显微镜载物台上的培养腔室中。
四、实验机制分析
1.三维结构模拟:通过3D基质胶和细胞球状体的使用,模拟了肿瘤及其微环境的复杂三维结构特征。
2.流体环境模拟:利用ibidi流体剪切力系统提供持续的流体环境,模拟体内生理条件,特别是血液流动对肿瘤和内皮细胞的影响。
3.细胞相互作用:共培养实验允许MCF肿瘤细胞球状体与HUVEC细胞在同一环境中相互作用,研究它们之间的信号传递、黏附、迁移等生物学行为。
4.血管生成研究:通过观察HUVEC细胞在肿瘤球状体附近的生长和形态变化,可以深入研究肿瘤血管生成机制。
五、实验意义与应用
1.疾病机制研究:该实验机制有助于揭示肿瘤生长、转移和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药物筛选与评价:通过模拟肿瘤微环境,可以更有效地筛选和评价抗肿瘤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
3.个性化医疗:根据患者的肿瘤类型和微环境特征,可以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质量。
六、注意事项
1.无菌操作:整个实验过程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以避免细胞污染。
2.细胞状态监测:定期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和形态变化,及时调整实验条件。
3.数据记录与分析:详细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进行科学的统计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