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17 12:08:00

一、实验准备

1.实验材料:

DMEM高糖培养基、FBS/NBS HT选择培养基

CO₂细胞培养箱、细胞计数器、单通道移液枪、多通道移液枪

相差显微镜、生物安全柜、各种规格的吸头(10μL、200μL、1000μL)

96孔、24孔、6孔细胞培养板,15mL、50mL无菌离心管,100mm细胞培养皿,T75细胞培养瓶

Elisa检测板、封闭液、1×PBST洗液、抗原、二抗、显色底物等

2.对照设置:

阳性对照:融合前采集对应实验的小鼠眼球血,经过处理后取上清,-20℃条件下保存。使用前提前解冻,稀释1000倍备用。

阴性对照:留取各个阶段的培养基约5mL,作为阴性对照。

3.Elisa检测板准备:

将对应抗原用缓冲液稀释至1μg/mL,加入96孔酶标板内(100μL/孔),4℃过夜静置包被。

用1×PBST洗板2遍,加入封闭液,37℃封闭1小时。

再次用1×PBST洗板2遍,拍干水分,4℃短期保存或-20℃长期保存。

 

二、细胞融合与检测

1.细胞融合:

将准备好的同系骨髓瘤细胞(如SP2/0)与小鼠脾细胞按一定比例(如1:2至1:10)混合,离心去除培养基。

缓慢加入化学促融合剂(如聚乙二醇PEG),制备可稳定遗传的杂交瘤细胞。

2.融合检测:

细胞融合换液后,等待4至7天,观察细胞融合状态。当大部分细胞培养孔内出现小细胞团时,即可开始检测。

用排枪取融合培养上清100μL/孔,加入包被好的Elisa检测板中。注意从细胞培养板中单次取液,不可反复吸取,防止污染。

根据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的OD值,确定阳性孔。通常,取阳性对照OD值一半以上的数值为阳性。

 

三、亚克隆与筛选

1.第一次亚克隆:

根据融合检测的数据,挑选阳性孔,将阳性孔中的细胞转移至24孔板中培养扩增。

根据细胞生长情况,2至3天后采用Elisa方法复检,防止假阳性。

挑选复检阳性的孔,进行细胞复悬和计数。根据计数情况比例稀释细胞悬液,按照1个/孔的密度均匀铺于96孔细胞培养板中,一个阳性克隆株铺一块细胞培养板。

一次亚克隆采用FBS-DMEM(HT)培养基,血清使用浓度略低于融合时的浓度,略高于SP2/0常规培养浓度(如5%)。

2.画克隆与检测:

一次亚克隆后,融合细胞在CO₂培养箱中培养4至5天。采用相差显微镜逐孔观察,在单孔内有且只有一个正圆形细胞团的孔,即为单克隆细胞孔,做好标记。

若无单克隆孔,则挑选细胞团较少的多克隆细胞孔进行标记。

画克隆后,继续培养3至5天,采用Elisa法进行一次亚克隆检测。优选挑选阳性单克隆孔,若无阳性单克隆孔,则挑选克隆数较少的阳性多克隆孔。

挑选出来的细胞株转移至24孔板中扩增培养,进行阳性克隆株复筛,确保挑选的细胞株非假阳性。

3.第二次亚克隆:

将一次亚克隆挑选出来的细胞株,重复一次亚克隆步骤。细胞培养基换成FBS-DMEM,血清使用浓度调整成SP2/0的常规培养浓度。

二次亚克隆后4至5天,进行画克隆,单克隆孔做好标记。

画克隆后,继续培养3至5天,重复一次亚克隆检测步骤,挑选阳性单克隆细胞株,准备进行扩增培养。

 

四、建株与鉴定

1.建株:

阳性单克隆细胞株需进行至少2次的亚克隆,检测为全阳方可建株。若为了保证稳定性,建议进行第三次亚克隆。

挑出两次检测均为单克隆且全为阳性后,在24孔板中培养扩增。2至3天后用Elisa法进行交叉检测(主要针对带标签的蛋白抗原)和稳定性鉴定。

2.鉴定与扩增:

检测合格后,挑选一个细胞状态良好、长势较好且阳性OD值较高的细胞株,转移至6孔板进行培养扩增。

2至3天后,用亚型检测试剂盒进行抗体亚型鉴定。

完成以上鉴定后,将单克隆细胞株转移至100mm细胞培养皿或T75细胞培养瓶中进行大量扩增。

 

五、细胞冻存与保存

1.细胞冻存:

扩增完成后,将单克隆细胞株进行细胞冻存。标记好细胞名称、冻存者、冻存日期等信息。

冻存时,将细胞悬液与含有DMSO的冻存液混合,转移至冻存管中。放置冻存盒中,转移到-80℃冰箱保存。一天后,转移至液氮罐中长期储存。

细胞冻存应至少保存3支/株,且确保有2个及以上冻存批次,以避免出现冻存失误导致细胞株丢失。

2.复苏检测:

冻存后一周,对细胞株进行复苏检测,防止细胞株出现产抗不稳定现象。

若检测没有问题,则将细胞株录入细胞库中,并撰写实验报告。

 

六、注意事项

1.无菌操作:整个实验过程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防止微生物污染。

2.细胞状态:密切关注细胞的生长状态,及时调整培养条件。

3.试剂质量:使用高质量的试剂和培养基,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4.实验记录: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每一步操作和数据,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上一篇:干货分享丨HPLC检测出了奇怪的峰型,怎么办? 下一篇: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原理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