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原理
胶原蛋白在酸性条件(如醋酸溶液,pH 3-4)下溶解为可溶性单体,而在中性或弱碱性条件(pH 7-8)下,其分子内三股螺旋结构通过氢键和疏水作用自组装,形成纤维状网络,最终交联成凝胶。
透析法通过半透膜逐步去除酸性小分子(如醋酸根离子),使溶液pH缓慢升高至中性,触发胶原蛋白的自组装过程,最终形成中性凝胶。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
1.胶原蛋白原料:酸溶性胶原蛋白(如I型胶原,来源于牛真皮或重组表达)。
2.透析装置:
透析袋(截留分子量 > 30 kDa,允许小分子通过但截留胶原蛋白)。
透析夹/密封夹。
缓冲液:磷酸盐缓冲液(PBS,pH 7.4,含137 mM NaCl, 2.7 mM KCl, 10 mM Na₂HPO₄, 1.8 mM KH₂PO₄)。
辅助设备:磁力搅拌器、pH计、低温环境(4℃)。
三、实验步骤
1.胶原蛋白溶液制备
将胶原蛋白溶解于0.02 M醋酸溶液(pH 3.5),浓度通常为1-5 mg/mL。
4℃搅拌过夜,确保完全溶解(避免高温破坏三股螺旋)。
2.透析袋预处理
剪取适当长度透析袋(如10 cm),用蒸馏水清洗后煮沸10分钟,冷却备用。
3.装样与透析
将胶原蛋白溶液转移至透析袋,用透析夹密封两端,避免泄漏。
将透析袋浸入预冷的PBS缓冲液(体积为样品体积的100倍以上),4℃搅拌透析。
更换缓冲液:每2-4小时更换一次新鲜PBS,共3-5次,直至透析袋内pH接近中性(用pH试纸或pH计监测)。
4.凝胶形成与收集
透析结束后,胶原蛋白溶液逐渐浑浊并凝固成凝胶(时间取决于浓度和温度)。
将凝胶转移至模具或培养皿中,4℃静置过夜以稳定结构。
四、关键参数优化
1.pH控制
初始pH需足够低(<4)以溶解胶原,透析后pH应缓慢升至7.2-7.6。
加速凝胶化:可在透析液中添加少量NaOH(需谨慎操作,避免局部过碱)。
2.温度与浓度
低温(4℃):减缓凝胶速度,利于形成均匀网络;高温(37℃)加速自组装但可能增加沉淀风险。
3.胶原浓度:
1-2 mg/mL:形成软凝胶,适合细胞培养。
3-5 mg/mL:形成硬凝胶,适合组织工程支架。
4.离子强度
PBS中高盐浓度(如含NaCl)可屏蔽胶原纤维间的静电排斥,促进凝胶化。
五、质量控制与表征
1.凝胶形态观察:扫描电镜(SEM)观察纤维排列与孔隙结构。
2.力学性能:流变仪测定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
3.生物相容性:体外细胞培养(如成纤维细胞)评估细胞黏附与增殖。
4.稳定性:检测凝胶在生理条件下的降解速率(如胶原酶处理)。
六、应用场景
1.组织工程:作为三维支架引导细胞生长(如皮肤、软骨修复)。
2.药物递送:负载生长因子或药物,实现可控释放。
3.细胞实验:模拟细胞外基质(ECM)环境,研究细胞行为。
七、注意事项
1.避免气泡:装样时倾斜透析袋,防止气泡破坏凝胶均一性。
2.无菌操作:若用于细胞实验,需全程无菌处理。
3.交联增强:如需提高稳定性,可添加交联剂(如EDC/NHS),但需控制反应条件避免过度交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