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19 11:15:00

一、切向流过滤原理

切向流过滤利用泵驱动液体以平行于膜表面的方式流动,产生切向流。这种流动方式使得溶质和颗粒在膜表面形成浓度梯度,减少膜表面的浓差极化和污染,提高过滤效率。在压力驱动下,小于膜孔径的分子(如溶剂和小分子溶质)透过膜,而大于膜孔径的颗粒(如胞外囊泡)被截留并浓缩。

 

二、切向流过滤在胞外囊泡浓缩中的应用

1.选择合适的膜材料和孔径

膜材料:常用的膜材料包括聚醚砜(PES)、聚偏氟乙烯(PVDF)和再生纤维素(RC)等。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

膜孔径:根据胞外囊泡的大小(通常为30-200纳米),选择适当孔径的膜,如100 kDa或300 kDa的超滤膜,以有效截留胞外囊泡。

2.优化操作条件

跨膜压力(TMP):控制适当的TMP,过高可能导致膜污染和损坏,过低则降低过滤效率。

切向流速:较高的切向流速有助于减少膜表面的浓差极化和污染,但过高的流速会增加能耗和设备磨损。

温度:适当的温度可以提高溶液的流动性,但需注意避免对胞外囊泡生物活性的影响。

3.浓缩过程

初始样品处理:将含有胞外囊泡的样品进行预处理,如离心去除细胞碎片和大颗粒。

循环浓缩:将样品通过切向流过滤系统进行循环,逐渐浓缩胞外囊泡。过程中可添加缓冲液以维持体积和渗透压。

终浓度控制:根据后续应用需求,控制胞外囊泡的最终浓度和体积。

 

三、切向流过滤在胞外囊泡洗滤中的应用

1.去除杂质

小分子溶质:通过选择合适的膜孔径,有效去除样品中的小分子杂质,如盐类、代谢废物等。

蛋白质:切向流过滤可去除游离的蛋白质,提高胞外囊泡的纯度。

2.缓冲液交换

更换缓冲体系:在浓缩过程中,可通过添加新的缓冲液,实现缓冲体系的更换,满足后续实验或治疗的需求。

维持稳定性:合适的缓冲液有助于维持胞外囊泡的结构和生物活性。

3.无菌过滤

除菌处理:在最终收集前,可通过0.22微米或0.45微米的无菌滤膜,确保胞外囊泡制品的无菌性。

 

四、切向流过滤的优势

1.高效浓缩: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高倍数的浓缩,提高胞外囊泡的产量。

2.保持活性:切向流过滤条件温和,对胞外囊泡的结构和功能影响小,有助于保持其生物活性。

3.可扩展性:适用于不同规模的实验和生产需求,从小试到中试乃至工业化生产。

4.灵活性:可通过调整膜孔径和操作条件,适应不同来源和性质的胞外囊泡。

 

五、注意事项

1.膜污染控制:定期监测跨膜压力,及时清洗或更换膜组件,防止膜污染影响过滤效率。

2.样品处理:避免样品中含有大颗粒或高浓度的固体,防止膜堵塞。

3.设备维护:定期校准泵和压力传感器,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4.质量控制:在浓缩和洗滤过程中,定期取样检测胞外囊泡的浓度、纯度和活性。

 

六、应用实例

1.生物医学研究:用于从细胞培养上清或生物体液中富集胞外囊泡,供下游的组学分析或功能研究。

2.疾病诊断:浓缩和纯化胞外囊泡,作为生物标志物来源,用于液体活检。

3.药物递送:制备高纯度的胞外囊泡,作为药物载体,用于靶向治疗。

 

上一篇:针对载蛋白脂质制剂快速保存的的冷冻干燥循环优化 下一篇:五代CAR T细胞的发展与结构设计、作用机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