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20 12:36:00

1. 标记物的选择

电子密度致密的标记物:如铁蛋白、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等。铁蛋白电子密度高,反差大,但分子量大,穿透能力差,适合细胞表面抗原的定位。HRP分子量小,穿透力强,适合细胞内抗原的定位。

放射性同位素:如¹³⁵I、³⁵S、³²P、¹⁴C、³H等,但这类标记物在免疫电镜中应用较少。

独特形状的标记物:如血兰蛋白、噬菌体等,这些标记物具有特定的形状,有助于在电镜下识别。

 

2. 固定剂的选择与固定条件

固定剂的要求:不损害细胞内抗原的活性;固定速度快、效果好;分子量小,易于渗透;固定后不引起交联,影响标记抗体进入抗原位。

常用固定剂:4%聚甲醛、1.5%~2%戊二醛、1%多聚甲醛+1%戊二醛、4%多聚甲醛+0.5%苦味酸+0.25%戊二醛、96%乙醇+1%醋酸等。

固定条件:包括固定剂的种类、浓度、pH值、温度、固定时间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固定效果,需要根据实验需求进行优化。

 

3. 标记染色法

直接染色法:用标记抗体与相应抗原直接结合,操作简便,特异性高,但敏感性较低。

间接染色法:先用未标记的特异性第一抗体与样品中的相应抗原结合,然后再以标记的第二抗体与第一抗体结合。这种方法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相对较差。

 

4. 对照实验

为证实免疫标记结果的特异性,必须同时进行对照实验。对照实验包括用未经免疫的同种动物正常血清代替第一抗体、不加一抗、用不含有靶抗原的标本进行免疫标记等。

 

5. 结果观察与解析

在电镜下观察免疫标记的结果,通过标记物(如胶体金、铁蛋白或酶底物)显示免疫反应部位以定位抗原的存在位置。

注意区分特异性标记和背景的非特异性标记,进行正确的结果分析。

 

6. 样本制备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抗原量低:使用更长的孵育时间和更浓缩的初级抗体。

抗体质量问题:确保抗体的特异性、滴度、储存条件等。

溶液的pH值:调节pH值以优化抗原抗体结合条件。

阴性染色问题:降低负染料的浓度或使用较大的金颗粒来改善。

薄膜加热问题:通过缓慢增加电子束的强度来稳定薄膜,或使用真空蒸发器在格栅上再涂一层直接碳。

 

7. 患者的配合与注意事项

对于需要采血的患者,采血时需注意保持手臂姿势稳定,避免随意移动。

患者需尽量放松心情,避免紧张情绪导致血管收缩增加采血困难。

若出现晕针症状,应立即平卧休息,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检测。

采血结束后需用无菌棉棒按压针孔处直至不出血,并避免针孔处沾水或按揉。

 

 

上一篇:细胞总乙酰化水平的快速测定方法 下一篇:研究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