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21 13:09:00

单克隆是指从单个菌落繁殖而来的纯培养物。这些菌落中的所有细胞都来源于同一个祖先细胞,因此它们的基因组是完全一致的。在实验中使用单克隆菌株非常重要,因为它们能够确保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和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如果菌株中混杂了其他菌种或变异株,可能会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甚至失败。

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冻存后的菌液在使用前是否需要在固体培养基中再次挑取单克隆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不同的实验需求和菌株特性可能会影响最终的决策。

一、冻存菌液的基本原理与操作

(一)冻存原理

菌液冻存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低温环境抑制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使其进入一种“休眠”状态。在低温条件下,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几乎停滞,细胞内的生化反应速率大幅降低,从而延长了菌株的保存时间。此外,为了提高冻存效果,通常会在菌液中添加保护剂,如甘油或二甲基亚砜(DMSO)。这些保护剂可以防止细胞在低温下形成冰晶,减少冰晶对细胞结构的损伤,从而提高菌株在冻存和复苏过程中的存活率。

(二)冻存步骤

1. 菌液制备

菌液的制备是冻存过程的第一步,也是确保后续冻存效果的关键环节。首先,需要从固体培养基上挑选单克隆菌落。在挑选菌落时,应选择形态典型、生长良好的单个菌落,以确保菌液的纯度。使用无菌接种环将菌落轻轻挑起,接种到适量的新鲜液体培养基中,例如LB培养基。然后,将培养基置于适当的温度(如37℃)下进行培养,通常培养12 - 24小时,直到菌液达到对数生长期,此时菌液的浓度和活性最适合进行冻存。

2. 冻存过程

冻存过程需要严格遵循操作步骤,以确保菌液的保存效果。首先,准备好冻存管,选择适合低温保存的材料,如聚丙烯冻存管。在冻存管上清晰地标记菌株名称、冻存日期和操作人员等信息,以便后续查询和管理。接着,将制备好的菌液与保护剂按一定比例混合,通常甘油或DMSO的浓度为20% - 30%。将混合后的菌液分装到冻存管中,每个冻存管装1 - 2毫升菌液,注意不要装满,以防止冻存过程中液体膨胀导致冻存管破裂。最后,将冻存管放入冻存盒中,缓慢降温至-80℃或直接放入液氮罐中保存。如果是使用-80℃冰箱保存,建议先将冻存管在4℃冰箱中预冷30分钟,以减少温度骤变对菌株的损伤。

3. 冻存后的保存条件

冻存菌液的保存条件对菌株的长期稳定性至关重要。一般来说,-80℃的超低温冰箱是常用的保存方式,这种温度下菌株的代谢活动几乎完全停止,能够保存数年甚至更长时间。然而,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珍贵菌株,液氮罐是更好的选择,液氮的温度可达-196℃,能够提供更稳定的保存环境。无论选择哪种保存方式,都需要定期检查冻存管的密封性和保存条件,确保菌株的安全和活性。

 

二、冻存菌液的复苏与初步检测

(一)复苏操作

冻存菌液的复苏是将菌株从低温环境中恢复到适宜生长状态的过程。首先,从保存环境中取出冻存管,动作要迅速,尽量减少冻存管在室温下的暴露时间。将冻存管放入37℃的水浴锅中快速解冻,通常1 - 2分钟即可使菌液完全融化。解冻后,立即将菌液转移到含有新鲜培养基的试管中,一般按1:10的比例稀释,例如将1毫升冻存菌液加入10毫升新鲜培养基中。然后,将试管置于37℃的摇床中培养,通常培养2 - 4小时,使菌株逐渐恢复生长活力。

(二)初步检测方法

复苏后的菌液需要进行初步检测,以评估菌株的活性和纯度。

1. 平板划线

将复苏后的菌液进行平板划线接种是检测菌株纯度和活性的常用方法。取适量复苏后的菌液,用无菌接种环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划线,划线时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确保菌液均匀分布。将平板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通常24 - 48小时后可以观察到菌落的生长。通过观察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等特征,初步判断菌株的生长状态和纯度。

2. 显微镜检查

显微镜检查是评估菌液纯度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取少量复苏后的菌液,滴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覆盖后在显微镜下观察。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大小和排列方式,初步判断菌液中是否存在杂菌污染。如果发现菌液中存在形态异常的细胞或多种不同形态的细菌,可能提示存在杂菌污染,需要进一步处理。

(三)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复苏过程中,菌液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菌落形态异常、生长缓慢或杂菌污染等。这些问题可能与冻存过程中的操作不当、保护剂的使用不当或保存条件不佳有关。例如,如果冻存过程中温度变化过快,可能会导致细菌细胞受损,影响复苏后的生长状态。杂菌污染则可能是由于操作过程中无菌操作不规范或冻存管密封不严导致的。因此,在复苏后进行严格的检测和评估是非常必要的,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是否需要再次挑取单克隆的分析

(一)单克隆的重要性

在微生物实验中,使用单克隆菌株是确保实验结果可重复性和准确性的关键。单克隆菌株是从单个菌落繁殖而来的纯培养物,其基因组完全一致,因此在实验中表现出高度的均一性和稳定性。例如,在基因工程中,单克隆菌株可以确保基因编辑的效率和准确性;在药物筛选实验中,单克隆菌株可以提供一致的药物反应,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二)冻存过程中的潜在问题

1. 菌株变异

尽管冻存技术能够有效抑制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但在长期保存过程中,菌株仍可能发生变异。这些变异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染色体重组或质粒丢失等原因引起的。变异后的菌株可能在生长特性、代谢产物或药物敏感性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实验结果。例如,某些菌株在冻存后可能会丢失质粒,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

2. 杂菌污染

冻存过程中还存在杂菌污染的风险。这种污染可能来源于冻存管的密封不严、冻存液的污染或操作过程中的无菌操作不规范。杂菌污染不仅会影响菌株的纯度,还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甚至失败。因此,确保菌液的纯度是冻存和复苏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三)实际操作中的建议

1. 挑取单克隆的必要性

在某些情况下,再次挑取单克隆是必要的。例如:

基因工程实验:在进行基因编辑或重组蛋白表达时,需要确保使用的菌株是纯的,以避免基因编辑的不一致或重组蛋白的低表达。

药物筛选实验:在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时,单克隆菌株可以提供一致的药物反应,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长期保存后的使用:如果菌液已经保存了较长时间(如数年),建议再次挑取单克隆,以确保菌株的纯度和稳定性。

2. 特殊情况的处理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跳过挑取单克隆的步骤。例如:

菌液纯度高且实验要求不严格:如果复苏后的菌液经过检测确认纯度很高,且实验对菌株纯度的要求不高(如初步的生长曲线测定),可以不进行单克隆挑取。

紧急实验需求:在时间紧迫且实验对菌株纯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以直接使用复苏后的菌液进行实验,但需在后续实验中密切观察菌株的表现。

 

四、实验操作建议与注意事项

(一)挑取单克隆的具体步骤

1. 平板制备

培养基选择:根据菌株的生长需求选择合适的固体培养基。例如,对于大肠杆菌,通常使用LB琼脂培养基。

培养基灭菌: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厚度约3 - 5毫米,确保培养基均匀分布。然后将培养皿放入高压灭菌锅中,121℃灭菌15 - 20分钟。

冷却与干燥:灭菌后的培养皿在室温下冷却后,放入干燥箱中干燥,以减少培养基表面的水分,便于后续操作。

2. 菌落挑选

复苏菌液:按照前面描述的方法复苏冻存的菌液,并进行初步检测。

平板划线:将复苏后的菌液稀释至合适浓度(如10⁻⁶ - 10⁻⁸),取100微升稀释后的菌液均匀涂布在固体培养基平板上。也可以使用划线法,将菌液划线接种在平板上,确保菌落分散。

挑选菌落:将平板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24 - 48小时,直到菌落长出。挑选形态典型、大小适中、边缘整齐的单个菌落,用无菌接种环轻轻挑取菌落,转移到新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3. 后续培养

培养条件:将挑取的单克隆菌落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置于37℃摇床中培养,转速为200 - 250转/分钟,培养12 - 24小时,直到菌液达到对数生长期。

纯度检测:在后续实验中,建议定期进行纯度检测,如通过平板划线或显微镜检查,确保菌株的纯度。

(二)注意事项

1. 无菌操作

操作环境:在超净工作台或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操作,确保操作环境的无菌性。

操作工具:使用无菌的接种环、移液管和培养皿等工具,避免杂菌污染。

操作手法:操作时动作要轻柔、迅速,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

2. 菌株鉴定

生化鉴定:通过生化反应(如糖发酵、吲哚试验等)确认菌株的种类和纯度。

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PCR、16S rRNA测序等方法确认菌株的基因组特征,确保菌株的纯度和身份。

3. 实验记录

详细记录:在实验过程中,详细记录菌液来源、冻存条件、复苏日期、挑取单克隆的日期等信息,便于后续追溯和实验重复。

记录格式:可以使用实验室的记录本或电子记录系统,确保记录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上一篇:试剂配方越简单,试剂就越稳定 下一篇:实验干货 | 如何用异丙醇/乙醇高效沉淀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