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24 15:25:00

一、核心方法原理与适用场景

1. 紫外分光光度法(UV Spectrophotometry)

原理:利用核酸在260nm处的紫外吸收特性(碱基共轭双键),结合朗伯-比尔定律(A=εcb)计算浓度。

仪器代表:NanoDrop(1-2μL样品,2-3分钟出结果)。

优点:操作简单,无需染料或标准品。

局限:

灵敏度有限(dsDNA检测下限2ng/μL)。

无法区分DNA/RNA,受游离核苷酸、蛋白质干扰。

适用场景:常规核酸浓度检测(如PCR产物分析、质粒提取评估)。

2. 荧光光度法(Fluorometry)

原理:特异性荧光染料(如SYBR Green、PicoGreen)与核酸结合后发射荧光,强度与核酸量成正比。

仪器代表:Qubit(5分钟出结果)。

优点:灵敏度高(pg级),可区分DNA/RNA。

局限:需标准曲线,染料成本高。

适用场景:微量核酸定量(如基因表达分析、病毒载量监测)。

3.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原理:通过Ct值与起始模板浓度的对数反比关系定量,需标准曲线。

仪器代表:ABI 7500、Roche LightCycler。

优点:特异性高,灵敏度达fg级。

局限:操作复杂,依赖引物/探针设计。

适用场景:低浓度核酸、基因表达分析、病原体检测。

4. 数字PCR(dPCR)

原理:将反应体系分割为微滴,统计荧光信号阳性微滴数,通过泊松分布计算浓度。

仪器代表:Bio-Rad QX200。

优点:绝对定量,抗干扰性强。

局限:成本高,需预实验确定浓度范围。

适用场景:稀有突变检测、拷贝数变异分析。

5. 定磷法/定糖法(传统比色法)

原理:

定磷法:核酸磷含量与钼蓝化合物吸光度成正比。

定糖法:戊糖脱水生成醛类化合物,与成色剂反应显色。

优点:成本低,操作简便。

局限:准确性低,易受杂质干扰。

适用场景:粗略估计核酸含量(如教学实验)。

 

二、方法选择决策树

1.优先紫外分光光度法:

样品浓度>0.25ng/μL,需快速检测且不要求区分DNA/RNA。

2.选择荧光光度法:

微量核酸(pg级),需区分DNA/RNA或避免杂质干扰。

3.采用qPCR/dPCR:

低浓度核酸(fg级),需高灵敏度或特异性检测(如病原体、稀有突变)。

4.慎用传统比色法:

仅用于科研初步筛选或教学演示。

 

三、最新技术进展与趋势

1.灵敏度革命:

核酸检测试剂最低检出限达100拷贝/mL,总体检出率>95%。

2.速度突破:

传统方法需4小时,现缩短至1小时(最快30分钟)。

3.自动化升级:

一体化检测设备实现“样品进-结果出”,减少人为误差。

4.多场景覆盖:

便携式产品(现场检测)、多病毒联检试剂(呼吸道病毒6联检)。

5.技术融合:

纳米孔测序:实时分析核酸浓度与序列(如Oxford Nanopore)。

微流控芯片:集成核酸提取、扩增与检测,提升通量。

 

四、关键质量控制点

1.纯度评估:

A260/A280比值(DNA≈1.8,RNA≈2.0)初步判断蛋白质污染。

A260/A230比值<2.0提示盐类或有机物残留。

2.标准曲线验证:

qPCR/荧光法中,R²>0.99确保定量准确性。

3.重复实验:

至少3次独立实验,计算CV值(<5%为优)。

 

五、未来方向

1.单分子检测:结合纳米技术实现单分子核酸计数。

2.AI辅助分析:深度学习模型预测核酸浓度,降低人为误差。

3.临床转化:开发即时检测(POCT)设备,适配基层医疗。

 

通过合理选择方法、严格质量控制及技术更新,可实现核酸浓度的精准定量,为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上一篇:荧光光度计与超微量分光光度计用途比较 下一篇: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在染色体病诊断中的最新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