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25 11:43:00

一、技术演进:从单一标记到多组学整合

1.传统技术迭代

早期探索:20世纪60年代,G+C含量测定首次用于真菌分类,通过热变性温度法(Tm值)计算碱基摩尔比,但仅能提供否定性鉴定(G+C差异>10%可区分属级)。

2.分子标记发展:80年代后,RFLP、RAPD等技术应用于病原真菌分型,但存在重复性差、分辨率低等问题。例如,RAPD在小麦赤霉菌(Fusarium graminearum)研究中因扩增不稳定而受限。

3.核糖体DNA标准化

ITS测序普及:内转录间隔区(ITS)成为通用条形码,其种内一致性和种间变异性优势显著。如广东省农科院利用ITS鉴定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2025年监测出优势小种BBR115和BBR315。

多基因联合分析: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结合多个保守基因(如β-微管蛋白、钙调蛋白)提升分辨率。例如,在Fusarium属分类中,MLST揭示隐种复合体,推动病害精准防控。

4.高通量测序突破

全基因组测序(WGS):在细菌饲料添加剂鉴定中首次实现标准化应用(NY/T 4686-2025),真菌领域虽滞后,但已用于病原群体遗传研究。

纳米孔测序:实时分析长读长序列,在病原快速鉴定中展现潜力,但需优化错误率(当前约10%-15%)。

 

二、技术创新:靶向基因功能与互作机制

1.喷雾诱导基因沉默(SIGS)

dsRNA设计优化:

不150-550 nt为最佳范围,过长分子(如>1500 nt)因病原体摄取能力受限而效能下降。

热力学稳定性:GC含量与沉默效率呈负相关,但预测能力较弱,需结合二级结构分析。

DCL蛋白研究:不同真菌DCL偏好差异显著,如Fusarium graminearum中DCL2主导RNAi,指导dsRNA切割策略。

2.植物-病原互作机制

受体激酶识别:粗裂地钱中MpaLYR-MpaCERK1复合体通过几丁质壳聚糖长度(CO4/CO5为共生信号,CO7/CO8为病原信号)区分微生物,为抗病育种提供靶点。

激素调控:独脚金内酯(SL)在低磷条件下促进菌根真菌释放短链几丁质,增强共生信号,揭示植物-微生物动态平衡机制。

 

三、挑战与前沿方向

非目标效应(OTE)风险

1.序列同源性阈值:昆虫中OTE需≥80%同源性或21 nt连续匹配,真菌中仅见Botrytis cinerea与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间报道,需扩展研究。

预测工具:利用生物信息学筛选低离靶潜力dsRNA,结合化学修饰(如2'-O-甲基化)降低非特异结合。

2.数据库与标准化

条形码扩展:叶绿体基因组条形码(如matK、rbcL)在植物鉴定中成熟,但真菌条形码(如28S rRNA)数据库需完善。

技术转化:LAMP等温扩增已用于真菌现场检测,但需与WGS结合以提升准确性。

 

四、应用前景

1.病害防控:SIGS技术结合精准基因编辑(如CRISPR),开发环境友好型杀菌剂,减少化学农药依赖。

2.生物多样性:MLST和WGS揭示病原群体结构,助力入侵物种监测与生态风险评估。

3.农业育种:LysM受体基因编辑提升作物抗病性,如水稻中过表达MpaLYR同源基因以增强免疫识别。

 

总结

当前植物病原真菌DNA分子鉴定技术正呈现三大趋势:

1.技术融合:多组学数据与合成生物学工具交叉应用;

2.功能导向:从分类鉴定转向基因功能解析与互作机制;

3.生态安全:强化非目标效应评估,推动绿色防控技术发展。未来需重点突破真菌全基因组测序标准化及OTE预测模型,以支撑精准农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上一篇: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与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联用方法开发及验证 下一篇:使用FIDA筛选技术一分钟单浓度获得亲和力Kd的方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