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细胞凋亡(Apoptosis)
基本机制:
1.线粒体凋亡途径:在细胞受到外部/内部刺激后,线粒体渗透转换孔打开,导致内部的促凋亡蛋白(如细胞色素C和Apaf-1)释放到细胞浆中。细胞色素C通过Apaf-1的CARD结构域与Caspase-9结合形成凋亡复合物,诱导Caspase-9活化,进而活化Caspase-3,引发凋亡过程。
2.死亡受体途径:死亡配体(如FasL)与死亡受体(如Fas)结合后,通过特殊死亡结构域(DD)招募FADD。FADD的DD结构域结合到Fas,而其DED结构域与Caspase-8上的DED结构域互补结合,形成死亡诱导信号复合物(DISC)。DISC中的Caspase-8酶原发生自身切割获得活性,活化的Caspase-8切割Caspase-3酶原,使其活化,引发凋亡过程。
3.内质网应激途径:在内质网应激时,Ca²⁺从内质网中释放入细胞质,激活内质网附近的钙调蛋白分解酶(Calpain),作用于Caspase-12使之活化并释放入细胞质,诱发细胞凋亡。同时,Ca²⁺还可以激活Ca²⁺/钙联蛋白调节的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使前凋亡蛋白Bad去磷酸化,激发细胞色素C的释放,诱导凋亡。
标志物:
4.Bax/Bcl-2:Bax是促凋亡基因,其表达增加促进细胞凋亡;Bcl-2是凋亡抑制基因,其编码的蛋白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两者共同构成细胞凋亡的微调变阻器,以两者的比值作为凋亡的指示有一定意义。
5.Caspase-3/8:Caspase系统的激活对于细胞凋亡的发生至关重要,Caspase家族蛋白(如Caspase-3和Caspase-8)在细胞凋亡时表达均增加。
二、细胞自噬(Autophagy)
1.基本机制:
巨自噬(Macroautophagy):通过形成具有双层膜结构的自噬体包裹胞内物质,最终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进行降解。
微自噬(Microautophagy):通过溶酶体或液泡发生膜内陷直接吞没特定的细胞器进行降解。
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 CMA):具有KEFRQ样基序的蛋白在HSP70分子伴侣的帮助下,将蛋白质由折叠的状态恢复为未折叠的状态,然后通过LAMP-2A转运体转运到溶酶体内进行降解。
2.标志物:
LC3B:经典的自噬标志物。LC3B在C端被蛋白酶切割后会形成游离型的LC3B-I型,而在自噬发生后,LC3B-I会与磷脂酰丝氨酸结合形成膜型LC3B-II型,其为自噬体膜上的结构蛋白。自噬发生时,LC3B-II会增加,且LC3B-II/LC3B-I的比值也随之增加。
Beclin-1:自噬体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必需分子,能够介导其他自噬蛋白定位于吞噬泡,调节自噬体的形成与成熟,在自噬中表达增加。
p62:一种泛素结合蛋白,是反映自噬活性的标记蛋白之一。在自噬过程中,p62与泛素化的蛋白质结合,再与定位于自噬小体内膜上的LC3-II蛋白形成复合物,共同在自噬溶酶体内降解。当自噬活性减弱、自噬功能缺陷时,p62蛋白会在细胞质中不断累积。
三、细胞焦亡(Pyroptosis)
1.基本机制:
经典通路:由炎性小体组装介导,并伴随GSDMD裂解和IL-1β、IL-18等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炎症小体是多分子复合体,在胞质模式识别受体(PRRs)识别病原体上的病原体相关的模式分子(PAMPs)与危险相关的模式分子(DAMPs)后被激活,促进下游信号通路,导致I型干扰素的产生和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并与Caspase-1和ASC组装形成炎性小体,导致细胞焦亡。
非典型通路:在非典型的焦亡途径中,上游Caspase-4/5复合物缺失,Caspase蛋白(如Caspase-4/5/11)通过N端CARD直接结合细胞内脂多糖(LPS)而被激活。活化的Caspase-4/5/11将GSDMD切割为N-GSDMD,N-GSDMD发生寡聚化并转移到细胞膜上形成质膜孔,导致K⁺外排,诱导炎性小体组装,最终导致焦亡。
2.标志物:
Garsdermin(GSDM)家族蛋白:如GSDMD和GSDME,对细胞焦亡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在未诱导细胞焦亡的情况下可检测到全长的GSDM(55kDa左右),而在诱导细胞发生焦亡后,GSDM被水解为两部分,即PFD(35kDa左右)和RD(25kDa左右)。
四、细胞铁死亡(Ferroptosis)
1.基本机制:
主要由铁超载和活性氧(ROS)依赖的脂质过氧化物累积引起。线粒体是铁利用、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途径的主要细胞器,细胞发生铁死亡时,线粒体与正常线粒体相比,膜密度更致密,体积更小,嵴减少或消失,外膜破裂等。
2.标志物:
GPX4:GPX4(22kDa)为细胞铁死亡的关键调控因子,可利用其催化活性削弱脂质过氧化物毒性,维持膜脂质双分子层稳态,从而抑制铁死亡的发生。
FTH1:FTH1(21kDa)会破坏铁自噬体,从而抑制铁死亡。
ACSL4:ACSL4(79kDa)是调节脂质组成的关键酶,可促进铁死亡。
PTGS2:PTGS2(69kDa)在小鼠铁死亡细胞中表达水平明显提升,但PTGS2的抑制剂并不能影响铁死亡,所以PTGS2可能只是铁死亡的标志物而不是推动铁死亡的功能分子。
五、细胞铜死亡(Cuproptosis)
基本机制:
一种新发现的细胞死亡现象,即铜离子稳态失衡诱导细胞发生的死亡过程。铜死亡是通过铜与三羧酸循环(TCA cycle)的脂化组分直接结合发生的,这导致脂酰化蛋白聚集和随后的铁硫蛋白损失,使得蛋白毒性应激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六、其他细胞死亡形式
1.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RIPK3激活MLKL,导致质膜透化。
2.Parthanatos:PARP1依赖性,由氧化应激诱导的DNA损伤激活。
3.Entotic cell death:细胞“同类相食”,通过LC3相关吞噬作用和组织蛋白酶B介导。
4.Netotic cell death:由NET驱动,涉及NADPH氧化酶介导的ROS产生和组蛋白瓜氨酸化。
5.溶酶体依赖性细胞死亡(Lysosome-dependent cell death):溶酶体破裂,释放水解酶。
6.Alkaliptosis:细胞内碱化作用驱动。
这些细胞死亡形式各具特点,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对应的标志物也为研究和诊断相关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