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闪测量方式
液闪测量技术是指将放射源置于某种闪烁液中,通过闪烁剂将放射能转变为光能,再利用对光特别敏感的光电倍增管将之转变为电脉冲,从而分析射线的能量和数量的测量方法。液闪测量可分为匀相测量和非匀相测量两种方式:
1.匀相测量:
定义:样品在闪烁液中以真溶液形式存在的测量方式。
特点:脂溶性物质可直接溶于闪烁液进行测量,此测量方式效率高、费用低,但样品容量小。水溶性样品若含量不多,可用水溶性或脂溶性溶液提取后直接加入闪烁液测量。
注意事项:若样品有杂质色素,应避免使用一般吸附法脱色,以免导致严重误差。示踪实验需清除前身物才能得到可靠数据。同时,要注意样品在杯壁的吸附问题。
2.非匀相测量:
定义:样品以乳状液、悬浮颗粒存在于闪烁液中或吸附于固体支持物上的测量方式。
分类:包括乳状测量法、悬浮颗粒法、固相测量法。
乳状测量法:主要针对匀相测量水溶性样品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如容纳样品少、效率低等。常用聚乙氧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及其类似物进行乳化。乳状测量法具有样品容量大、浓度可达30%~40%、探测效率高等特点,但需注意样品的自吸收问题和淬灭特点。
悬浮颗粒法:借助凝胶剂的作用使放射性固体颗粒在闪烁液中呈稳定的悬浮状态。但该方法存在多数医用样品作成直径一致的固体颗粒不太容易,且对氚来说自吸收严重等问题,因此目前已很少应用。
固相测量法:主要用于测量不溶于闪烁液的固体样品,样品分子吸附于某种支持物上后直接投入烷基苯闪烁液中测量。该法制样简单、费用低、样品易保存及运输方便,近年来发展很快。
影响因素
1.测量方式的选择:匀相测量和非匀相测量各有优缺点,需根据样品性质和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测量方式。
2.样品制备:样品制备过程中的操作不当,如样品有杂质色素、示踪实验未清除前身物、样品在杯壁吸附等,都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闪烁液的选择:闪烁液的组成(如溶剂、闪烁剂、添加剂等)对测量效率有重要影响。需根据样品性质和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闪烁液。
4.淬灭现象:淬灭是液闪测量中常见的现象,包括化学淬灭、相淬灭和颜色淬灭等。淬灭会导致到达光电倍增管光阴极的光子数减少,从而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需进行淬灭校正以消除淬灭因素的影响。
5.化学发光和磷光:化学发光和磷光也是影响液闪测量结果的因素之一。为减少化学发光和磷光的影响,可采取加入还原剂、调整pH值、加温加速化学反应或使用能抑制化学发光的闪烁液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