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理
1.特异性结合:
未标记的一抗(特异性抗体)与样本中的目标抗原特异性结合。
一抗的种属来源(如小鼠、兔)决定了后续二抗的选择。
2.信号放大:
荧光标记的二抗(针对一抗的抗体)与一抗结合,形成“抗原-一抗-二抗”复合物。
每个一抗分子可结合多个二抗分子,显著放大荧光信号。
3.荧光检测:
在荧光显微镜下,二抗的荧光标记被激发,发出特定波长的荧光,用于定位或定量检测抗原。
二、步骤
1. 样本制备
固定:使用4%多聚甲醛或甲醇固定细胞或组织,保持抗原结构稳定。
通透:用0.1%-0.5% Triton X-100处理样本,增加细胞膜通透性,使抗体更易进入细胞。
封闭:用含5% BSA或10%正常血清的缓冲液(如PBS)封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减少背景荧光。
2. 一抗孵育
稀释一抗:根据说明书用封闭液稀释一抗至适当浓度(如1:100-1:500)。
孵育:将稀释后的一抗加入样本,4°C过夜或室温孵育1-2小时。
洗涤:用PBS洗涤3次,每次5-10分钟,去除未结合的一抗。
3. 荧光二抗孵育
稀释二抗:用封闭液稀释荧光标记的二抗(如Alexa Fluor 488标记的抗小鼠IgG,1:500)。
孵育:将稀释后的二抗加入样本,室温避光孵育1小时。
洗涤:用PBS洗涤3次,每次5-10分钟,去除未结合的二抗。
4. 核染色(可选)
染色:加入DAPI(1:1000)或Hoechst 33342染色细胞核,室温避光孵育5-10分钟。
洗涤:用PBS洗涤2次,每次5分钟。
5. 封片与检测
封片:用抗荧光淬灭封片剂封片,避免荧光信号衰减。
检测: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采集图像,使用合适滤光片检测荧光信号。
三、关键注意事项
1.抗体选择
一抗需与目标抗原特异性结合,二抗需与一抗的种属来源匹配。
示例:若一抗为小鼠来源,二抗应选择抗小鼠IgG。
2.荧光标记选择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荧光染料(如FITC、TRITC、Alexa Fluor系列)。
避免荧光光谱重叠,影响检测结果。
3.对照设置
阴性对照:省略一抗或二抗,验证非特异性结合。
阳性对照:使用已知阳性样本,验证实验体系的有效性。
4.避光操作
荧光染料对光敏感,孵育和洗涤过程需避光,防止荧光淬灭。
5.洗涤彻底
每次洗涤需充分,减少背景荧光,提高信噪比。
四、优缺点分析
优点 |
缺点 |
灵敏度高(信号放大) |
操作复杂,耗时较长 |
抗体成本低(二抗通用) |
背景较高(非特异性结合) |
灵活性高(可更换二抗) |
需优化二抗浓度和孵育时间 |
五、应用场景
1.科研实验:蛋白质定位、表达量分析、细胞信号通路研究。
2.临床诊断:低丰度病原体的检测(如病毒抗原)。
.3多重标记:结合直接法或其他标记技术,实现多重抗原检测。
总结
荧光抗体染色间接法通过二抗的信号放大作用,显著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适用于低丰度抗原的检测。其操作需注意抗体选择、避光处理和洗涤彻底,以减少非特异性结合和背景荧光。通过合理设计对照和优化实验条件,可充分发挥间接法的优势,为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