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测定蛋白质浓度是众多实验的关键步骤之一。NanoDrop 分光光度计作为一款广泛应用于实验室的仪器,大家熟知其在核酸浓度检测方面的出色表现,但它同样具备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强大功能。本文将详细解读如何使用 NanoDrop 测定蛋白浓度,包括其原理、操作流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实用的技术指导。
一、NanoDrop 简介及其在蛋白浓度测定中的地位
NanoDrop 分光光度计以其小巧便携、操作简便且所需样品量极少等优点,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蛋白浓度测定方面,它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处理珍贵或少量蛋白样品时,其优势更为凸显。
二、蛋白质 A280 直接测量法
(1)适用范围与原理
1.适用蛋白质类型
蛋白质 A280 测量法适用于含有色氨酸(Trp)或酪氨酸(Tyr)残基、半胱氨酸二硫键(Cys - Cys)且在 280nm 处有吸光度的纯化蛋白质。这些氨基酸残基在 280nm 处具有特征性的紫外吸收峰,使得可以通过测量该波长下的吸光度来定量蛋白质。
2.测量原理
基于紫外吸收光谱原理,根据样品在 280nm 处的吸光度以及蛋白质特定消光系数来计算蛋白质浓度。当一束光通过蛋白质溶液时,其中的氨基酸残基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吸光度与蛋白质浓度和消光系数之间遵循比尔定律(A = εbc,其中 A 为吸光度,ε 为消光系数,b 为光程长度,c 为蛋白质浓度)。通过准确测量吸光度,并已知蛋白质的消光系数,就可以计算出蛋白质的浓度。
(2)操作流程
1.仪器准备与校准
首先,选择 A280 波长,准备测量蛋白浓度。使用纯水或缓冲液清洁 NanoDrop 的上样区域,确保测量环境干净。进行空白校准,将少量(与待测样品相同体积)纯水或缓冲液放置到 NanoDrop 测量孔上,关闭仪器盖子。在仪器软件中选择蛋白质浓度的测量模式,点击测量按钮开始进行 blank 校准,等待校准完成。校准过程中,仪器会测量空白样品的吸光度,并以此为基准来校正后续样品测量中的背景干扰。
2.样品测量
校准完成后,移除 blank 样品并再次清洁测量孔及盖片。取少量(通常约为 1 - 2 微升)待测的蛋白质样品加到 NanoDrop 测量孔上,关闭仪器盖子,将测量盖片放置到仪器的测量孔中。点击测量按钮开始测量,此时仪器会发射 280nm 波长的光穿过样品,并检测样品对光的吸收程度。等待测量完成后,仪器软件会根据预先设定的计算方法(基于比尔定律和蛋白质消光系数)自动计算并显示蛋白质浓度,同时还会给出吸光度值等相关数据。读取和记录测量结果,以便后续实验分析使用。
(3)直接测量法的优势与局限性
1.优势
快速简便:整个测量过程无需额外的试剂或复杂的反应步骤,直接测量吸光度即可得出结果,大大节省了时间。而且操作流程相对简单,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快速上手。
样品量少:仅需 1 - 2 微升的样品,对于珍贵或难以获取大量样品的蛋白质研究尤为重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样品的消耗。
2.局限性
对蛋白质纯度要求较高:该方法只适用于纯化蛋白质,因为杂质(如核酸、其他小分子等)可能在 280nm 处有吸光,干扰蛋白质浓度的准确测量。
受蛋白质组成影响:不同蛋白质中 Trp 和 Tyr 残基的含量不同,导致消光系数存在差异。如果使用错误的消光系数,会得出不准确的浓度结果。因此,需要准确了解所测蛋白质的消光系数,对于未知蛋白质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鉴定。
三、NanoDrop 的间接比色测量法
(1)与直接测量法的区别
间接比色测量法与蛋白质 A280 直接测量法不同,它们需要通过化学反应使蛋白质与特定试剂反应生成有色产物,然后测量有色产物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并通过与标准曲线比较来定量蛋白质浓度。这意味着需要额外的试剂、更长的操作时间以及预先制作标准曲线。
(2)操作要点(以制作标准曲线为例)
1.标准品选择与稀释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蛋白质标准品,如牛血清白蛋白(BSA)等。根据所选测量方法(如 BCA 法、Bradford 法等)的线性范围,准确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品溶液。例如,对于 BCA 法,可能需要配制浓度范围为 200 - 8000μg/mL 的 BSA 标准品溶液。
2.反应与测量
将标准品溶液与相应的试剂按照规定比例混合,在特定温度和时间条件下进行反应。反应完成后,将反应产物转移至 NanoDrop 分光光度计中,选择合适的测量波长(如 BCA 法为 562nm,Bradford 法为 595nm 等),测量吸光度。
3.标准曲线绘制与样品测量
根据测量得到的标准品吸光度值,以蛋白质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标准曲线应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 R2 接近 1)。对于待测样品,按照相同的反应条件进行处理,测量其吸光度,然后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蛋白质浓度。
(3)不同比色测量法的特点
1.BCA 法
特点:在蛋白质存在下,Cu2 + 被还原为 Cu+,Cu + 与 BCA 试剂形成紫色络合物,在 562nm 处有吸收峰。该方法对大多数表面活性剂(浓度高达 5%)兼容,且蛋白质间差异相对较小,常用于稀释度更高的样品。但还原剂、铜整合剂和高容量缓冲液会干扰检测。
2.Bradford 法
特点:考马斯亮蓝 G - 250 与蛋白质结合后颜色从红色变为蓝色,在 595nm 处测量吸光度。操作简便快速,可在室温下进行检测。然而,其线性范围相对较窄,表面活性剂可能导致试剂沉淀,蛋白质间变异性较大。
3.Lowry 法
特点: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中的肽键与硫酸铜 - 酒石酸盐配合物反应生成蓝色复合物,在 650nm(或改良型 Lowry 在 650 - 750nm)处测量吸光度。该方法需要注意钾离子、去污剂、整合剂、还原剂和游离硫醇等干扰因素,这些物质可能沉淀试剂或干扰测定。
4.Pierce 660 法
特点:准确、快速且简单的比色检测,与大多数去污剂、还原剂和 Laemmli 上样缓冲液兼容,在室温下检测且孵育时间短,试剂室温储存。与 Bradford 法相比,扩大了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蛋白质间差异更小。
四、方法选择与实验注意事项
(1)方法选择依据
1.样品特性
如果是纯化的含有 Trp 和 Tyr 残基的蛋白质,且对速度和样品量有要求,蛋白质 A280 直接测量法可能是较好的选择。对于成分复杂、可能存在杂质干扰的样品,或者需要更高准确性和更广泛适用性的情况,间接比色测量法可能更为合适,其中不同的比色法又可根据具体实验条件(如是否存在特定干扰物质、对线性范围的要求等)进一步选择。
2.实验目的与要求
若实验仅需快速初步估计蛋白质浓度,且对准确性要求不是极高,蛋白质 A280 直接测量法或 Bradford 法等操作简便的方法可满足需求。但对于需要精确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实验,如蛋白质定量用于药物研发、酶活性研究等,BCA 法或 Pierce 660 法等准确性更高、蛋白质间差异更小的方法可能更为适用。
(2)实验注意事项
1.仪器维护与校准
定期清洁 NanoDrop 的测量孔、光学元件等部件,确保仪器光路畅通,测量准确。按照仪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定期校准,包括波长校准、吸光度准确性校准等,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2.样品处理与操作规范
样品应尽量避免杂质污染,对于直接测量法,确保蛋白质样品的纯度符合要求。在进行间接比色测量时,准确配制试剂,严格控制反应条件(温度、时间、试剂比例等),避免操作误差导致标准曲线不准确或样品测量结果偏差。同时,注意样品和试剂的保存条件,防止变质影响测量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