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9 11:23:00

IHC(免疫组化)是一种检测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方法,常用于癌症和其他疾病的诊断。在IHC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背景染色、非特异性染色和假阳性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优化抗体浓度、缓冲液pH值和染色时间。

一、片子为弱阳性,甚至完全没有染色

1.一二抗不匹配,例如,一抗为兔抗,二抗却使用了抗鼠的抗体,导致染色为阴性
使用针对一抗来源的种属产生的二抗,同时要确保一抗和二抗的同种型匹配

2.抗体浓度不足,导致结合到蛋白的一抗不足
提高抗体浓度以及孵育时间,4℃过夜孵育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

3.抗体未经过验证,无法结合具有天然构象的蛋白质
更换经过验证的抗体,或是进行非变性电泳确认抗体的效价是否正常

4.目标检测蛋白在组织中表达量比较低或是根本不表达
在进行实验之前确认蛋白表达量,引入阳性样本作为对照,或者使用信号放大技术,让结果更加清晰

5.未进行抗原修复,导致抗原识别表位改变
使用不同的抗原修复方法来使表位暴露,包括用pH6或pH9缓冲液的热抗原修复法、酶抗原修复法等,或者尝试使用交联固定剂而不是有机(醇类)固定剂,防止抗原扩散

6.核内表达的蛋白无法与抗体结合
引入通透步骤,向封闭缓冲液和抗体稀释缓冲液中加入强透化剂,例如Triton X,帮助抗体与目标蛋白结合

7.实验试剂污染,导致蛋白上的抗体识别位点被破坏,从而产生阴性结果
使用新配的实验试剂并进行完全的灭菌处理或将缓冲液中加入0.01%=叠氮化物

8.靶蛋白为膜蛋白而表位可能因为渗透作用被破坏或移除
将缓冲液中的渗透试剂减少或移除

 

二、片子背景较深,特异性不好

1.封闭时间过短,抗体与背景非特异性结合
可以通过更换封闭剂或延长封闭时间来优化试验结果,常用封闭条件为:使用5%BSA封闭样本30分钟,使用与二抗种属来源相同的10%血清封闭也是可取的

2.一抗浓度过高导致背景与过多的一抗结合,产生非特异性染色
降低一抗浓度,在正式实验前进行预实验确定稀释比例

3.孵育温度过高,孵育时间过长,导致非特异性结合增加
最好低温4℃过夜孵育一抗,效果较好

4.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未去除,组织中的红细胞、 粒细胞干扰了染色结果的判断
为了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3%过氧化氢处理10min。‌这种方法在免疫组化实验中常用,可以有效去除组织中的内源性过氧化物酶,从而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5.一抗的种属来源与组织样本的种属相同
使用种属来源不同于样本种属的一抗。或检测系统使用生物素直标一抗和酶偶联的链霉亲和素

6.二抗产生的非特异性结合
单独孵育二抗确认非特异性染色的情况,如果真的有非特异性染色,则需要更换二抗

 

三、抗原定位不准确

1.抗原在组织中的分布不均
优化抗原修复,对组织进行适当的抗原修复,以暴露抗原并提高抗体的识别能力

2.抗体的识别能力不足
选择针对目标抗原具有高亲和力的抗体,以提高抗原识别的准确性
在实验中增加阳性对照,以验证抗体的识别能力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抗原修复过强,导致组织结构被破坏,蛋白转移
优化抗原修复程序或尝试不同的抗原修复方法,注意保留组织完整形态
根据组织大小,提高固定剂与组织的比例,切取小组织块,浸泡固定更加充分

4.制备切片时操作不规范
使用新鲜组织切片,并将切片妥善保存

 

四、染色不均

1.组织固定不充分,一般是边缘染色较深,内部染色较浅,或是胞质胞核对比不鲜明
组织切开后固定效果好,以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4-24h,注意固定的时间较长会影响抗原决定簇的暴露,导致结果出现阴性
固定液体积要超过组织体积5倍以上,量少应中途换液1-3次

2.切片厚度不一致
需更换刀片,调整切片机状态

3.试剂配制未混匀,导致局部浓度不一致
将试剂充分混匀后滴加,在滴加试剂时让试剂全覆盖组织

 

五、脱片

1.脱蜡时间过长,导致组织发硬发脆
二甲本脱蜡时间不宜长,1-3h最佳,同时梯度酒精脱水尽量底充分

2.切片太厚,导致效果不好并脱片
切片角度和刀片新旧程度对切片效果的影响较大,切片角度视切片机型号而异,新刀片更易切出完好的切片
切片厚度视组织而定,太厚易导致细胞重叠,影响观察
粘片时玻片可用多聚赖氨酸或蛋白甘油处理,或选择防脱片,以增强粘附性

 

上一篇:抗体常见相关问题 下一篇:WB蛋白免疫迹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