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度与抗原抗体反应的关系
在抗原抗体反应中,适宜的温度通常为15~40℃,最适温度为37℃。在这个温度范围内,温度的升高可以促进抗原抗体分子间的碰撞机会,加速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从而加快可见反应的速度(这也是为什么在进行WB抗体孵育时,提高温度可以降低抗体的孵育时间,而条带并不会减弱的原因)。这有助于提高反应的敏感性,即更快地检测到抗原抗体结合。
然而,如果温度过高(高于56℃),可能导致已结合的抗原抗体解离(热放散实验的原理),甚至变性或破坏,这可能会影响特异性,因为非特异性结合的可能性增加。 因此,通过调节温度主要会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此外,某些特殊的抗原抗体反应对反应温度有特殊要求。例如,冷凝集素在较低温度(如4℃)下与红细胞结合最好,而在较高温度下可能会解离。这表明温度调节可以用于优化特定抗原抗体反应的条件,以保持或增强特异性。
二、抗原抗体反应通常推荐在4℃孵育的原因
1、提高结合的稳定性:在较低的温度下,抗原和抗体的结合更加稳定,有助于形成更多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这对于检测弱阳性样本尤为重要。
2、减少非特异性结合:低温孵育可以降低非特异性结合的可能性,从而减少背景信号,提高实验的特异性。
3、增强抗体的亲和力:低温孵育有助于增强抗体的亲和力,使得抗体更有效地与抗原结合,这对于提高检测灵敏度至关重要。
4、适应实验条件:在某些实验中,如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推荐在4℃孵育以确保抗体充分渗透到组织切片或膜中,并与抗原充分结合。
5、优化实验结果:全程在4℃下进行的实验,如使用自动化设备进行封闭、孵育、清洗和一抗回收,可以有效提高信噪比和相对灵敏度,产出高质量的结果。